当前时间:2018年05月2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风采
黄中伟:坚守急诊室13年 仁心铸就“大医精诚”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15-05-04

【简介】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黄中伟,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该同志作为“三甲”医院急诊中心的主任,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和大大小小的抢救,一年365天,他随时会接到抢救病人的电话,他就像一个战士,随时做好冲锋陷阵准备。在抗击“非典”时,他带领科室人员积极应对,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了全省第一例“非典”病人。在抗击“甲流”战役中,他勇挑重担,担任院“甲流”危重病房主任。他在急诊抢救、危重病、重大灾害性事故等救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地救治了许多濒危病人。他致力于加强学科建设,建成复苏、创伤、中毒、危重病等学组。他还常年担任医学教学工作,培养研究生近20名,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参编《诊断学》等著作5部。

【媒体报道】

(源自:江海明珠网http://www.ntjoy.com/news/vod/xwsph/nttv1/nttv/2015/05/2015-05-01407720.html

医院的急诊室是抢救病人的前沿阵地。在通大附院急诊中心,有这么一位病人交口称赞的贴心人,他既当主任、也当医生,还随“120”接送过病人……他就是黄中伟,13年来他用妙手仁心书写着感动你我的“大医精诚”。

早上七点半,匆匆穿上外套,黄中伟便赶往病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当检查完最后一个病人走出病房,黄中伟不知不觉已连续站了两个小时。而此刻在他的办公室外,等待会诊的病人已经排起了长队。

2003年4月,通大附院急诊大楼启用。那一年,消化内科副主任医生黄中伟受命担任急诊科主任,急诊科引进了“医生围着病人转”的服务模式。

从一楼抢救室、到二楼输液室,再到五楼的病房,黄中伟每天不知要来来回回多少趟。为了赶时间,很多时候他都选择走楼梯,他打趣的告诉记者,现在家人都不愿意和他散步,因为他走得太快。

就是这个又苦又累又不讨好的活,让黄中伟一干就是13年。如今急诊中心每天平均接待病人近800人次,而危重病人的年抢救数也从成立之初的2335人增加到了10000人,抢救成功率达98%。黄中伟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十佳医德医风楷模等荣誉称号。(黄昕 顾希林 报道)

(源自:2015年5月10日南通日报)

他带领团队年抢救病人1万余人次,创造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8%的奇迹

——急诊科“超人”黄中伟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重症病人多、病种杂、病情危急,家属的情绪最为不安。这里,医护人员工作的每一刻都是战斗,而通大附院急诊科主任黄中伟和他所率领的白衣天使队伍创造了年就诊人数超过28万人次、年抢救病人1万余人次,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98%的奇迹。

7日上午,黄中伟习惯性地提前十几分钟赶到医院,在急诊一楼抢救室转一圈再到办公室。7点45分,他已穿好白大褂,戴好帽子、口罩,和其他医生一起开始查房。5位ICU患者,33位住院病人,每一位病人都要详细询问病情和治疗方案,不知不觉一圈转下来已经快10点。他对记者说,“急、危重”是急诊科患者的共同特点,可每当把危重病人抢救过来,每当症状不明显的患者被抽丝剥茧查出病因,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难以统计黄中伟每天要走多少路,他开玩笑说,家人都不愿意跟他散步,因为他走路速度太快。上个月,84岁的丁奶奶突然昏迷,被送到一家医院抢救后,确诊为心源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家属将老人送到通大附院急诊科,黄中伟凭借过硬的技术,硬是把老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有一次,一名病人在急诊输液室输液时感觉胸闷,常规检查没有发现病因,黄中伟判断,病人应该不是心理作用,经反复检查,他发现病人神经末梢比较迟钝,最终确诊病人患的是格林巴利综合征。

2002年,黄中伟受命担任急诊科主任。次年,通大附院急诊中心成立,黄中伟成为危重病人救治的“顶梁柱”。黄中伟为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通大附院年急诊人次从2003年的11万人增至了28万人,危重病人年抢救数从2335人到10000人。急诊团队从一个仅有8个固定医生的小科室,发展成为拥有50余名医生和108名护士的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

黄中伟一直说,自己赶上了急诊学科发展最快的好时候。新急诊中心成立时,黄中伟等人自加压力、勇敢提出“医生要围着病人转”的急诊抢救模式,包括从120救护车上主动接病人、多科医生集中在抢救室处置危重病人,再到陪送危重病人送检送入院。事实证明,“医生围着病人转”让抢救更靠前,联动更迅速,救治更高效。这一急诊抢救新模式,先后被多家医院采用,惠及千万危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