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18年05月2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风采
劳模风采:他们,用匠心和智慧成就梦想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17-05-12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十数年、数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领域里,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用心血和汗水,追求卓越与完美。他们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工匠精神,把工作做到了极致,做到了别人无可替代。他们以匠心凝聚能量、以智慧成就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让劳动变得更加伟大而光荣。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蒋彬、徐荷莲、张辉、王生强就是这群人中的杰出代表。

谨以此版向他们致敬!

(源自:南通日报劳模风采专栏)

蒋彬:为企业分忧,我义不容辞

“师傅,向你打听一个人,这里有没有一个叫蒋彬的?”

“喏,对面走过来的那个就是。”顺着师傅手指的方向,只见一个中年男人迎面赶来。

一身略显陈旧的工作服,一双黑色的皮鞋,头上戴着黄色安全帽,极为朴素,这就是南通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装备车间副主任蒋彬。

蒋彬是1986年进入柴油机公司的,至今已在基层工作了30多年,先后担任了电工、电修班班长、维修工段副工段长、厂长助理等多个职务。如今,他已是公司元老级的技师。

30多年来,蒋彬敬业勤学,敢于负责,用责任和信念,努力工作,先后获得了“南通市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付出的辛勤汗水。

这些年来,对蒋彬最大的一次考验,是2012年他负责的柴油机凸轮轴衬套压套机项目。由于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时间不长,而且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老早就有人尝试过,但没有人成功过,蒋彬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第一次面临这么大的挑战,一定不能辜负公司领导的期待!”接受任命时,蒋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这个最朴素的想法。

柴油机凸轮轴衬套压套机是柴油机的核心技术。“传统的压套机精度差、安全性低,浪费了生产成本不说,产品质量也不过关。”为此,蒋彬从技术论证、方案设计、试验调试等方面着手。

没有可借鉴的例子,就从资料中找;编程序有困惑,就联系大学同学一起探讨;实验数据不充分,就多番请教身边的老师傅……打磨点滴细节,最终,蒋彬研制出来的柴油机凸轮轴衬套压套机精度提高了10倍,安全性提高了一半,为公司省下15万元的研发开支。

2013年,公司搬迁。那些老设备已经跟不上生产发展需求,升级换代迫在眉睫。“把老设备当废品处理,三钿不值两钿?重新添置,需要200万元。”两难之际,蒋彬再一次挺身而出,决定通过技改让老设备“焕发青春”。

为了不出纰漏,蒋彬严格技术规范,把好过程控制,将质量称作设备改造的生命,经常与手下团队技术人员交流,如何把关和控制技术。一次技改中,他发现方案设计中存在缺陷,随即指出问题,并连夜对方案进行梳理改进,这种严格的质量意识,为他在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在蒋彬的办公室内,摆放着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测量仪器、程序控制器和专业书籍。这些,对于蒋彬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他所有的心血。“我是企业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企业分忧,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蒋彬在工作中经常说的一句话。

(南通日报通讯员 黄欣美)

徐荷莲:我工作,我快乐

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经过消毒间……10日,在江苏海四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8号楼,一条今年1月刚从韩国引进的流水线上,记者见到了市劳模、高级工程师徐荷莲。戴着眼镜、身材娇小的她,如今担任着锂电装配车间主任,手下掌管着300多名员工。

徐荷莲今年45岁,1995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海四达电源公司,分到镍装备车间当技术员。学校里学的机械专业,可是,工作之后却是跟镉镍电池打交道,这让她一下子没了头绪。要强的小姑娘不气馁,天天待在车间里跟老师傅讨教,还抽时间自学相关知识。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1995年下半年,公司从以色列引进了一条镉镍电池流水线,徐荷莲自告奋勇,所有的技术资料都是她一手翻译,并同技术人员一起调试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很快,徐荷莲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不久就走上了车间管理岗位。

2007年,海四达公司开始研发生产锂离子电池,徐荷莲被任命为车间主任。作为一名技术型管理人员,徐荷莲立足岗位,积极奉献,10多年来,用自己所学知识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特别是在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领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努力攻关,提出了10多项合理化建议,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近年来,徐荷莲对高性能二次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改进研究,荣获南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启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新一代高性能动力型锰系锂离子电池项目,荣获南通市、启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电动工具用长寿命高功率防爆锂离子电池”荣获南通科学技术局成果鉴定证书;“高安全超低温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荣获南通科学技术局成果鉴定证书。

2016年海四达锂离子方形电池全面扩产,设备不断增加,徐荷莲通过对整个布局的重新调整,将日产8000支的方形产能全部布局在原有的空间中,节约了能源,减少了物流成本,也杜绝了因搬运可能造成的产品损伤。

方形制片收料机一直存在极片收卷不齐,易造成极片边缘损伤的问题,徐荷莲通过对收卷机构的改造,增加压辊装置,从而解决了极片收卷不齐造成卷绕跑偏的现象;又因方形卷绕机不合格片识别感应器不能正常工作导致不合格片卷入正常电芯,对电池质量存在较大隐患,而且隔膜浪费严重,徐荷莲及时跟厂家沟通,改变感应器的模式,解决了误判的问题。

与此同时,徐荷莲通过设计各种流转单,实现了汽车电池每支电池的可追溯性,再进一步对不合格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强制程控制使方形电池的合格率提高了1.43%,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节省成本200多万元。

由于徐荷莲和同事们的辛勤付出,如今,海四达公司的锂离子电池和氢镍、镉镍电池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城市轻轨、高速机车、通信基站、储能电站、电动工具、吸尘器,以及个人消费电子等领域,产品的技术水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多种产品荣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

(南通日报记者 黄海)

张辉:平凡人的不平凡坚守

2004年8月,当张辉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只有理论知识而缺少实际操作经验的学生。而今天,他已经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优秀内燃装卸机司机。作为南通港口集团通州港务分公司机械二队的副队长,他是他们这个团队的“领头羊”。

10多年来,张辉始终立足本职岗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操作水平,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名学习型、知识型、复合型的人才。

为了实现装卸货物“稳准快”的目标,只要一有时间,张辉就对着那一堆机械细心琢磨。现在,无论是叉车、牵引车,还是单斗车,每种机械的性能、工作原理和操作工艺,他都了如指掌。他还经常与同事交流,主动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不断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操作技能。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张辉曾经创造了工班作业158件卷钢的最快纪录。

在采访中,张辉的同事们不止一次地告诉记者,除了在技术上孜孜以求外,他更是一个有着高度责任心的人。

每天,张辉总是提前20分钟到岗,在弄清楚当天装卸的船舶的船型和结构后,他还会向交班的同事详细了解此前的作业情况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张辉能够根据不同舱型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作业,他创造的一套先进的作业模式曾在全队推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虽然身为副队长,但是,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张辉总是坚守在一线,与工人们一起加班、一起熬夜,在苦、脏、累的环境中与职工们一起默默奉献、默默打拼。每次遇到装卸难度大的货船时,张辉总是抢在最前面。作业中,他积极与货主单位、社会车辆、驻港车队、本港机械和装卸人员沟通,做好协调工作,努力为货主和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多次赢得了货主、船方和同事们的好评。

事实上,这些年来,张辉可谓是“荣誉等身”:他曾多次荣获公司“双文明先进个人”“设备管理先进个人”“优秀团员”和集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3年被评为“全国港口青年岗位能手”,2014年被授予“南通市技术能手”“南通市五一创新能手”“南通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和“江苏省交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2016年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2017年在江苏省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中获得叉车项目职工组第一名。今年,“五一”前夕,张辉又被南通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劳动模范。

回顾自己工作以来的经历,张辉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平凡的人。”的确,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岗位也是如此平凡,但是,他却以他不平凡的坚守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南通日报记者 赵彤)

王生强:创新路上没有止境

“吊车施工时如果过于靠近带电线路,往往会引发线路跳闸。”王生强说。4日,在南通供电公司创新工作室,他正带领团队研发自动报警系统,希望通过线路与吊车定位对比,避免跳闸事故的发生。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生强,从海安供电局调度员,到南通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深耕基层20余载,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1990年至今,他立足岗位,参与攻克327项技术难题。

2008年,海安220千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他现场指挥,不料突发阑尾炎。王生强咬紧牙关坚守岗位,直至工程顺利完工才被同事送去医院。“电力设备正式启动前一周的准备及验收工作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变电站安全送电及今后的运行安全。”王生强介绍,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一线就是战场,轻伤不下火线,王生强将汗水洒在了电力施工前线。他常年与施工队伍同吃同住,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坚决把好安全关,为设备顺利投产保驾护航。

“创新不能单打独斗,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通过团队创新、技艺传承,才能让创新永无止境。”王生强说。

2011年,省电力公司命名成立“王生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了以75个班组为基础的创新团队,解决了573项技术难题。王生强每月组织“创新讲堂”,已为公司培养出74名青年技术骨干。

近年来,王生强带领创新团队研制“高压设备接头发热应急处理装置”,两次避免500kV变电站发热造成大规模停电的事故,该成果获国家电网“青创赛”银奖;研制的“10kV中置柜电流互感器可调式更换平台”大大提高了电流互感器更换效率,缩短了停电时间,该成果获“中国质量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创新成果奖。创新工作室已取得上百项国家专利,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700多万元,先后获评“南通市十佳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电网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电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供好电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百姓生活做好服务。”王生强说。

任南通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主任后,王生强针对管理薄弱点先后主持出台了《输电线路防外破“五进”管理制度》《生产系统“五优”劳动竞赛》等15项管理举措,一举扭转了输电跳闸频发的局面,实现了南通地区连续两年220-500kV线路“零跳闸”,配网不停电率提升30%,电压合格率进入全省前列。

(南通日报记者 贲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