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18年05月2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风采
于冬娟:家庭农场的“女掌门”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15-05-08

【简介】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于冬娟,女,汉族,1970年12月出生,初中学历,启东市北新镇普东村20组农民。该同志从1997年开始承包土地,现有承包土地350亩,年出售粮食150吨。她吃苦耐劳,善于动脑,科学种田。为了提高粮食单位产量和效益,她用推土机、挖掘机平整土地,从养鸡养猪大户手中运来鸡粪猪粪沤田熟化土壤。她向农技人员讨教,运用适合农作物土壤的有机肥,不断提高土壤的质量,确保粮食的丰产。她多次参加县、镇农民创业培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了小麦大豆的栽培新技术。为了适合旱田耕种需要,她积极实施农业机械全程化,自己设计了自走式植保机,添置了收割机、播种机等,实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100%,良种覆盖率100%。她还通过农民合作社,带动周围村民富裕,把青毛豆等“四青”作物销往江浙沪一带,年均销售各种豆类作物6000余吨。

【媒体报道】(源自:2015年5月8日南通日报)

耕种500亩农田,一年售粮230吨——

于冬娟:家庭农场的“女掌门”

昨天,在启东市北新镇普东村的一块农田里,麦浪滚滚,于冬娟和丈夫杨永金(如图)正在查看麦子长势。从北京参加完全国劳模表彰会一回来,于冬娟又恢复了她职业农民的本色,起早贪黑出现在农田里。

于冬娟今年46岁,2013年4月,注册成立了“冬娟家庭农场”。她从在10多亩承包地上小打小敲开始,发展到现在近500亩农田全部实现机械化耕作。作为科学种粮的农民代表,于冬娟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6年,于冬娟和丈夫从上海崇明返回家乡创业,夫妻俩承包了海门临江一个小农场的100亩地。第一年种粮食,亏了1万,第二年种西瓜,卖不出去……正当夫妻俩开始动摇的时候,村里的干部主动找上门来:村里不少农户外出打工,没人种田,希望夫妻俩回到村里来承包这些抛荒地。

种粮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传统的种植方法根本不行,如何让一亩地产出最大效益?于冬娟四处求教,得出一个结论:科学种植,才能降低生产成本,使效益稳步提高。于是,仅有初中文化的于冬娟重新捧起了书本,购买了农业科技书籍,订阅了《科学种养》、《致富快报》等10多种农业科技刊物,一有空就学习。同时,她积极参加市、镇举办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还自学了计算机,利用网络浏览各类农业信息。在边实践边摸索边提高中,于冬娟种粮的底气更足了。

“这是大葱开沟机、玉米播种机,这台是新买的履带式稻麦收割机……”走进于冬娟家庭农场的机库,里边的农机一应俱全……为了实现低成本经营,减少中间环节,于冬娟先后投资150多万元购买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设备。

于冬娟是个有驾照的拖拉机手,想起夫妻俩买第一辆拖拉机,至今她还心酸得掉眼泪,当初买一辆上海50拖拉机要2万元,借遍了几乎所有亲戚,最后还是要好的同学给凑了点钱,加上卖了公公送的一头小牛,贷了2000元款,七拼八凑总算把机器买了回来。

艰苦创业,苦尽甘来,如今于冬娟的农场一年出售粮食230吨,帮助乡亲们销售青蚕豆、青毛豆等四青作物800吨,2012年她获评全省种粮大户。

这次成为全国劳模,还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于冬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大,发展农业很有奔头,自己有信心做大做强家庭农场。明年还将扩大种植面积,增加100亩水稻面积,同时带动更多的村民科学种田,一起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