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18年05月28日
什么人适合找心理医生咨询?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07-05-28
    去寻找心理帮助前,大部分人有这样的顾虑,别人会不会认为我有"精神病";是不是去心理咨询的都有心理问题。有这样的顾虑不难理解,因为心理咨询业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其实在许多国家,心理咨询是一项极好的精神按摩。真正因心理疾病而求助的只占咨询者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人去咨询只是为了寻求更加积极的精神状态。正如如今吃药者不一定是病人,各种进补的药物早已被人们接受一样,具体讲以下几种情形都适合去心理咨询: 
    1.由于受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如失业、失恋、失亲、经济窘迫等影响,个体自感情绪低落,郁闷难解,甚至失眠、食欲不振。当出现这些很明显的心理或行为反应时,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肯定是不容乐观的。若本人无力改变现状又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时,去看心理医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2.没有受明显的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在他人眼里,自己的家庭、工作都不错。但就是感到生活平淡、乏味;工作效率不高,和同事的关系不是很融洽,对社会、世界的看法消极;或者刚刚升学、就业、被提拔、结婚不久的那类人,在短暂的兴奋后,感到有那么一点点失落或后悔。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两类人在现实生活中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适应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矛盾的威胁。当生活、工作过于平淡、安逸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打破当前平衡状态的需要,以建构一种更高层次的平衡。如一种工作做了多年后,就非常希望换一种工作。这也是由人不断追求新刺激的本能所决定的。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自然会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常时间地处于不平衡的应激状态时,如辞职后找不到想要的工作,个体所受的心理压力将会更大。当这种由适应或发展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个体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因此,受这种压力围困的个体也适合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3.个体自感心理健康状况异常好,工作、学习、生活都很正常,但多数人对其言行持明显的反感态度,不愿与其交往或合作。这类人尽管觉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由于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总是要受到环境中他人心理、行为的影响,因此,这种感觉只能是暂时的,这类人也许应该检讨自己的言行,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也应尽量与他人合作。毕竟现代人是不能离群索居的。这类人也有必要就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求助于心理工作者。
    4.由于自身的行为不符合主流价值标准,而个体又非常遵从或无法逃避这种标准。这种行为和自我价值归属的冲突引起的心理压力也非常普遍。比如,对手淫认识片面的青年在手淫前后,会产生罪恶感、负疚感。又如消费行为,中国人素有节俭的传统美德,但确实有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用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来源作高消费行为时,往往也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再如夫妻之间,由于性行为方式或观念有差异,会给其中一方或双方带来心理压力。心理医生缓解这类心理压力也很有办法。 
    5.在学校中,由于学习障碍,师生关系失和,同学关系僵化引起的心理压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严重时可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这类学生有求助的必要。
    而以下几种类型的个体则不宜走进心理咨询室求助。
    1.求助者具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比如思维障碍,行为失常,或经医院精神科确诊有精神病的,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重型精神疾病。
    2.求助者根本不愿接受帮助,或勉强愿意,也无法与咨询人员沟通。
    3.因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行为失常。如,因大脑相应部位机能受损而造成的失忆症等
    4. 具有寻求具体决策动机的。比如,该选哪位女孩当女友等。
    5. 具有严重变态人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