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18年05月2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要闻
精准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18-07-25

今年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35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357元,新增城镇就业5.3万人

今年年初,市发改委牵头起草了《南通市2018年富民增收工作要点》,努力推进富民增收工作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对我市富民政策进行调整、优化和完善,形成了“50条”富民增收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政策的含金量、针对性、实效性。

半年来,紧紧围绕省委对我市提出的“人民生活要高品质”的发展目标,我市把持续推进落实富民“五大机制”“五大行动计划”和50条政策措施作为改善提升民生福祉、拓展居民增收渠道的战略举措,富民增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创业富民氛围愈发浓厚

为了扶持广大群众创业,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72笔、1.17亿元,创业担保贷款贴息363.63万元,发放各类创业奖补资金689.1万元,完成创业培训4624人次,发放创业培训补贴155.42万元。

新增青年大学生创业实体1388家,新增返乡人员创业实体2678家,新增海外归国人员创业实体35家;建成市级及以上创业孵化基地5个,新增各类众创空间2万平方米;成功申报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村2个,成功申报江苏省乡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街)区2个。

上半年,我市还成功申报江苏省四星级公共服务平台1家,三星级公共服务平台6家,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企业培训、电商交易、信息技术等各类公共服务。14个项目纳入2018年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项目个数、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均列苏中第一。落实各级清费降本减负措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经营成本超60亿元。

市发改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上半年供应新兴产业用地44宗,面积3271亩,分别占供应工业用地宗数和面积的96%和98%。52家市级集聚区预计可完成应税销售2500亿元、税收55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1.6%、15.5%。

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市大力推行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83万亩,累计推广面积134.79万亩,占耕地面积比21%。

与此同时,积极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累计获评绿色食品84个、有机食品232个、地标产品11个,获江苏省“味稻小镇”2个,“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江苏好杂粮”十大品牌各1个。此举成效显著——1~5月份,我市实现农产品出口总值3.62亿美元,列全省第一位,同比增长17.5%,高出全省水平9个百分点。

此外,我市还积极挖掘农业的文化、休闲、生态等多种功能,使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上半年,我市新增国家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6家,累计创建25家,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电商模式,“互联网+农业”加速涌现。在2018南通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暨农业项目推介会上,我市农产品订单总额达7.05亿元,还签约农业项目18个,意向投资总额180亿元。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半年来,我市还举办培训班76期,培训农民近1.5万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43.7%。

脱贫攻坚行动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我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目前,建档立卡低收入户累计脱贫率已达64.75%。

在此过程中,我市大力推动惠民政策、惠民项目、基础工程等向经济薄弱镇村、低收入人口倾斜。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切实改善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上半年,全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93774人,发放生活补贴达2.3亿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81966人,发放护理补贴达3656.1万元。

在扶贫对象认定中确保该进的一个不落,并把扶贫对象缺什么、会什么、谁来帮、怎么帮分清楚、搞仔细,为精准扶贫提供依据和支持。同时,逐户制定落实帮扶措施,分类扶持、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教育培训、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脱贫,对无劳动能力的实行低保政策兜底脱贫。

我市还十分注重发挥市级机关部门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丰富全市各级机关部门帮村、党员干部帮户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实现所有帮扶人有工作目标、有帮扶对策、有实际成效。此外,进一步推动社会帮扶,努力形成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源自:南通市政府网站)